印刷业中高级技能人才紧缺 五大误区亟待解决 二
【全球印刷网】误区之三,等待“金子发光”。既要早识人才,又要用当其时。不能认为“是金子总会发光,是人才总有一天会被提拔”。这个比喻很不恰当,是不愿发现、提拔人才的借口。因为金子与人才不同,金子混迹于沙滩,埋藏在于深山,经得起岁月的流失;一经发现,就会发出光芒。人才则不同,人生苦短,机会难得,一旦错过了发挥才干的最佳时机,或者用不当其时,误人一生。厂长经理一定要树立人才使用的机遇意识,紧迫意识,千万不要等待“金子发光”,结果坐失良机。要知道,金子未见天日之前是发不出光芒的。人才就在你身边,不进行考察,又缺乏用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,是发现不了的。一批优秀人才在“金子总会发光”一词的安慰下会被埋没。伯乐相马,决不会等到千里马老死后才说:可惜了,这是一匹千里马啊!厂长经理必须有时不待我的意识,以识人的慧眼善于发掘人才,及时起用人才,让人才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。
误区之四
培养人才不如“猎取”人才。持急功近利思想的人认为这是招揽人才的捷径。俗话说“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”,培养人才是一项慢功夫,需要花大气力,很不容易;不如高薪聘请,“挖”别人的来得现成,来得快捷。刚起“炉灶”的“三资”企业和民营企业大抵如此。其他印刷企业一方面在惊呼“人才流失”,另一方面学印刷业发达地区的样,也千方百计通过优厚待遇招引、“猎取”人才。企业之间的经济效益、福利条件不一,落差是可想而知的。在“人才争夺战”中,有些企业,特别是占印刷企业总量85%的中小型企业不一定能稳操胜算,反而造成本单位一些希望得到“眷顾”的崭露头角却因学历、资历等因素受到压抑的“人才”失望而见异思迁。这种得不偿失或者不得也失的做法很值得研究。据调查,“三资”、民营印刷企业中的许多骨干和“红人”,大多数来自国有印刷企业,或因没有技术知识更新的机会,或因工资福利不如意,或被新人才所取代,纷纷主动“回府”,或被“退货”,或改换门庭。君子爱“才”,取之有“道”,以上充分说明,培养人才比“猎取”人才扎实可靠。
误区之五
重经济效益,轻人才培养。认为企业的核心是创造效益,强调工作忙,没有时间和精力抓人才教育和人才培养。印刷企业抓经济效益没有错,这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企业如果不讲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。要知道效益是人创造出来的。人才兴旺,事业发达,抓住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,就抓住了企业建设的主要矛盾,不愁效益和全面建设上不去。人才素质上不去,效益和其他工作也难上去,加强企业全面建设就是一句空话。抓人才培养就是抓工作,而且是一项全局性、根本性的工作。人才素质上去了,不仅可以为做好各方面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,而且可以蓄后劲、见长效,使企业建设可持续发展。厂长经理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,坚决克服重经济效益,轻人才培养的倾向。
推荐
-
-
QQ空间
-
新浪微博
-
人人网
-
豆瓣